崇祯张骏文 的主人公是 张骏文崇祯 ,是作者张骏文写的一本历史类型的小说,这本书龙飞凤舞,文笔犀利,张骏文崇祯的精彩概述是:崇祯一连收到了好几封奏疏。一封是袁崇焕的,关于辽东目前的局势,皇太极的确在辽河边上调集了大军,不过一直按兵不动。看来皇太极只不过是虚张声势,在大明国内动荡的特殊时期,皇太极这么玩是一种战略上的施压。连张骏文也是这么想的,袁崇焕自然也是这么想的。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第二封信来了。
《大明:整顿朝纲,从抄家贼臣开始》精彩章节试读
崇祯一连收到了好几封奏疏。
一封是袁崇焕的,关于辽东目前的局势,皇太极的确在辽河边上调集了大军,不过一直按兵不动。
看来皇太极只不过是虚张声势,在大明国内动荡的特殊时期,皇太极这么玩是一种战略上的施压。
连张骏文也是这么想的,袁崇焕自然也是这么想的。
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第二封信来了。
谁的?
陈新甲!
陈新甲现在是什么职务,在何处?
去年的时候,崇祯派陈新甲去朝鲜和辽东的边界之地,义州,去建立军事重镇,组建联盟防线。
陈新甲是皇帝的钦差大臣,义州巡抚。
就是这么一个角色。
他在信中写到,建奴两万八旗精锐兵锋南指朝鲜,义州城破,朝鲜五万军民溃败,五千明军退守皮岛。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果然,皇太极果然是对朝鲜下手了。辽东战局突变。
西部的漠南蒙古被堵死之后,皇太极对外有两条路。
一是联系漠北蒙古各部。
二是东南之下朝鲜,抢朝鲜的东西。
皇太极现在在做改革,改革就是利益重新分配,这就需要有新贵崛起,新贵需要的是军功。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缺粮食。
综合这两条,打朝鲜是最合适的。
历史上的皇太极也是这么玩的。
皇太极真的是个很强很强的对手啊!
实际上,张骏文也早就料到了他会对朝鲜下手,但他没有想到,朝鲜居然这么废!
要知道,八旗在去年才被卢象升狠狠教做人,又在大同镇的时候,被张之极追着赶了好几个月。
按理说士气应该受到很大的挫败。
而朝鲜在义州布置了五万大军,又还有五千明军支援。
却还是败得如此之干脆!
哪怕再撑半年,袁可立就可以以水师兵锋直逼辽东半岛的复州(大连),来一个围魏救赵也好。
而朝鲜的战败,却是让局势恶化了起来。
当然,对大明本身没有造成损害,可是却打乱了崇祯在辽东的整体战略布局。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朝鲜太弱了。
崇祯给陈新甲写了一封安抚他的信,不用想,这件事很快就会传开,大臣们接下来就是发言了。
无非就是出兵援朝和不出兵的问题。
现在皮岛的毛文龙肯定是调不动的,就算调动了,他也不会认真打仗,就算认真打仗,他也打不赢。
如果从袁崇焕那里调兵,就更不可能了,现在皇太极几万大军在辽河以东。
所以陈兵于此,便是为了牵制袁崇焕。
还有一种方法是从登莱的袁可立调兵。
不过从山东过去,就是跨海作战了,一旦登陆,就是长线作战,后方的补给是大问题,毕竟皮岛的补给中转地位尚未建立。
所以,就这样贸然去支援朝鲜是不可能的。
不过真正牛逼的人,看问题从来不单独看。
张骏文分析问题,既要抓住单一的点做具体分析,更会站在宏观面看整个局面。
要接朝鲜之围也不是没有它法。
直接让袁可立出兵复州,重兵压制复州,从复州登陆后,迅速进攻辽阳,从后方切断进入朝鲜的八旗军。
即便无法攻占辽阳,也足以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
皇太极主力在辽河与袁崇焕对峙,奇兵突袭朝鲜,如果这个时候从辽东半岛(大连)杀出一支明军,剑指辽阳腹地,你猜皇太极会怎么办?
他有两个选择,分朝鲜的兵,回撤一万支援辽阳。
但是朝鲜的八旗一旦分兵,陈新甲的明军就可以硬着头皮上了。
如此一来,整个战局就改变了,朝鲜的压力将会骤然减轻。
但崇祯绝不会这样做。
因为一旦如此,双方便是全面战争。
崇祯现在绝不可能因为朝鲜,而贸然发动全面战争。
要知道,和皇太极一旦全面战争了,后勤压力会骤然来袭,粮食需求会暴涨。
卢象升和洪承畴都在南方,张之极在江西,不是一句话调回来就能马上飞回来的。
而且现在发动全面战争就是在赌博,他是皇帝,不是赌徒。
所以,朝鲜肯定暂时无法支援了。
而且这信一去一来,皇太极打朝鲜,应该已经是半个月前的事了。
一定要沉住气,先稳定国内局势。
这第三封信自然就是冯英等人被抓的信,是登莱巡抚袁可立写的。
袁可立的水师,在东海海域抓获了一艘船,不曾想这船上竟然都是汉人,等抓回来给袁可立一看,立刻就认出了冯英。
其他人也都招了。
但是没有黄锦和许宏纲。
他们这显然是准备北逃去辽东投靠皇太极的,船上还装了二十万两银子(约1.3亿元)。
不仅如此,还搜出了燧发枪的制造图纸出来!
现在这些人正在押送回京师的路上了。
这倒还不是最重要的。
还有...谁写的?
皮岛的毛文龙!
这家伙终于肯回来了!
前年就在跟朕说要回来,说到现在。
他现在已经动身往山东。
毛文龙之所以愿意回来,是张骏文不断给他加官进爵,还封了定北公的爵位。
毛文龙的几个义子,都被张骏文用高官厚禄忽悠回来了的,就差毛帅了。
既然毛文龙离开了皮岛,事情就好办多了。
毛文龙最大的问题就是听调不听宣,站着皮岛不听朝廷的调令。
现在将刘兴祚直接安排过去,让袁可立重新接管皮岛,在登莱和皮岛之间建立固定的航线和后方补给站。
打定主意,崇祯立刻让人将袁可立召回京师。
他要和袁可立一起商议目前辽东和朝鲜的局势。
不能让皇太极把朝鲜给掏空了。
顺便也和袁可立探讨海军目前的情况。
一旦南直隶和浙江的问题都解决了,便是要解决福建沿海海盗的问题了。
要不然到时候安南的粮食走海路,恐怕登不上陆地。
整盘棋目前还是按照崇祯的战略规划再往前推进,并没有出现偏差,唯一的就是朝鲜出了乱子,但影响不算大。
八月初十的时候,崇祯又收到了曹化淳的汇报。
应天府目前抄的家,没收的款都清点出来了。
崇祯看了一下数目,吓了一跳!
第610章教育和舆论的高地
仅仅是应天府,就抄出了1亿两银子,还不算各种奇珍异宝。
这些钱包括南京勋贵、官员、地主、富商。
在勋贵中,魏国公的最多,现银就有1000万两,这比福王还多了,如果再折算他的田产、古董字画、魏国公府等等,恐怕要高达1400万两(约100亿元)了。
果然啊,大明朝的财富大多集中在东南。
南直隶是大明朝最富有的一个省。
几乎所有的有钱人都在南直隶。
在商人中,薛义的最多,他有现银800万两(约60亿元),名下还有矿产,包括铁矿、铜矿等等,还有良田50万亩。
在应天府有庄园12座,并且在苏州府还有产业。
不仅如此,还有3座大规模的纺织厂,丝绸和棉布沿着大运河,一路运往南直隶、山东省、北直隶。
其生意范围覆盖了南直隶、山东省、北直隶、山西省四个省,名下运货的伙计,做生意的伙计,还有自己的保镖,有数千人之多。
这已经是一支极具规模的民间力量。
不仅如此,薛义每年向东林书院捐2万两(约1300万元),南京国子监所有官员都收过他的钱。他和南京其他衙门的官员也不清不楚。
刘建德呢?
也不容小觑。
家产600万两,其余加起来折算之后,总资产近千万两。
都说明末贫富差距大,现在看来,这哪里是差距大,这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肯定不止这些,曹化淳和魏忠贤的人肯定都还拿了一些的。
不过那应该不多,他们俩现在没有那个胆子拿大头。
崇祯给曹化淳写信,让他将那些奇珍异宝都卖了,换成银子运回来。
奇珍异宝对崇祯来说也没啥用,还不如银子来的实在。
这些银子大大的缓解了崇祯现在各项开支。
不过,现在随着银钞的推行,财政的压力会越来越小。
八月中旬,北京城的秋已经来了,从北边吹来的风明显有了些凉意和清冷。
路边的树下,落着几片金黄色的树叶,秋风一吹,便随风而起。
阳光也变得温和了许多,不再像夏天那样毒辣。
西城区的北京小学里发出稚嫩而朝气蓬勃的读书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在老师的引读下,孩子们正在大声背诵着。
目前,北京城已经有8座小学,每一座小学可以容纳1250人,总人数也就是10000人。
不仅如此,在顺天府的二十三个县里,每一个县的县城都标配5个小学,3个中学。
下到甲里,每一个甲里都有一个小学。
这些都是朝廷在顺天府推出的新学新政的基本要求。
当然,这还只限于顺天府内,其他地方尚未推行开。
因为这是新学,全新的一种教学体系,里面肯定有许多坑。
所以,就有顺天府这个“特区”先试水。
最晚这个模式今年全部行程闭环,礼部做呈报总结,来年再推行到各地。
当然,现在还不可能推行义务教育,毕竟许多人根本没有钱供自己的孩子上学。
如果强制推行,就会造成下面的来以权谋私。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什么问题?
站在国家的层面,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给国家输送人才,使国家各行各业兴亡,国家才能发展。
可站在个人的角度,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受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未来有一个好的前程。
但是,在古代,读书之后,就只有一条可选的前程,就是当官。
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有前途的产业去接受人才。
所以,现在你要搞义务教育,从多方面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得将教育和产业一起抓,齐头并进,等产业发展起来了,毕竟的年轻人进入产业,有了很不错的收入,穷人家自然看到了希望,自然是想让自己孩子去读书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但眼下北京的模式成型后,是必须立刻着手开始扩建新学,不能再等了。
为什么?
一是衍圣公的事情,算是儒家的惊天丑闻了,仕林的人心必然是受到了冲击的。
二是各地的大学都已经开学了,相关的一些产业也开始做搭建,在未来肯定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人才肯定是从小学开始培养,而目前直接进大学这种情况是初期的特殊情况,不能以后一直这样。
三是这次东南事件也说明了舆论的重要性,舆论和思想不能再由儒家掌握了,朝廷编写的教育资料,塑造未来的人才迫在眉睫。
例如东南,现在用武力扫了一遍,死了那么多儒生,人们喜迎新政,儒家出现空白,正是重建思想和秩序的时候。
这事绝对不能拖。
伟人说过,舆论和思想的阵地就在那里...恰好现在有一个人非常适合做教育部的侍郎。
谁?
孔贞运!
最近朝堂上有不少声音想着让他来继承衍圣公的爵位。
他的声望现在非常高。
爵位肯定是给不了了,但是教育部的侍郎位置还可是没有问题的。
八月十三日,皇帝一道诏令,册封孔贞运为礼部右侍郎,主管全国中小学的建设。
崇祯给了他一个任务,南直隶和浙江省优先建立中小学,此事不得拖延。
接到皇帝命令后的孔贞运便开始走访顺天府各个县以及家里的中小学,开始从实际找问题,考察情况,并且开始联合刘宗周、格物科学院编写新学的教材。
八月十三日,吃完午饭,崇祯带着人一路飞奔出了宫,风风火火朝北京大学去了。
今天的皇帝穿着一身红色的劲装,英姿飒爽。
跟在他旁边的还有皇贵妃田秀英,倒是张嫣与周婉言在后面坐着马车,慢悠悠往前行。
皇帝今日去北京大学,不是去说教的,而是去打马球的。
足球场、马球场、歌剧院这些都陆陆续续建成了。
从今年开始,北京城的民风明显比过去有了不少变化。
怎么说呢?
过去不少人是麻木不仁,或者压抑胆怯。
但现在,至少北京是一片新气象。
东边有朝阳新区,西北边有大学新区,亭台楼阁都在一座座耸立起来。
北京城内,主干道全部换成了水泥路。
而且崇祯路过玄武街的时候,看见有人在排队买自行车。
还有几个人在那里骑自行车,引来不少人的围观。
自行车现在已经在北京量产,并且开始对外售卖了。
第611章袁可立与毛文龙
马球在21世纪是欧洲贵族们和那些顶级富豪们玩的游戏。
不过,马球实际上起源于中国。
早在汉朝,马球就流行起来了。
到了唐宋,发展到巅峰。
唐朝皇室,无论男女,都酷爱马球。
甚至有两位皇帝在打马球的时候,直接摔死了。
但这依然不能阻止唐人对马球的热爱。
这是帝国武力的折射,是一种尚武的气象。
马球这种运动非常危险,比后世的橄榄球危险系数可能更大,如果出现失误,从马上摔下来,轻则断胳膊断腿,重则摔断肋骨。
为什么如此危险的运动,还这么受欢迎?
因为汉唐的精神就是开拓进取,汉唐对未知的地方并不是回避和鄙视,而是开拓。
你要知道,大唐的疆域极盛之时,从东海的朝鲜,到西边的波斯,从南边的安南(越南)到北边,将贝加尔湖变成内湖。
这些疆域可不是充电话费送的,而且靠大唐无敌的铁骑和锋利的唐刀杀出来的。
马球是汉唐血气的体现之一,它代表的是对抗,不服输和勇敢。马球在明朝的时候还有人打,不过没有汉唐那般受欢迎了。
明朝的读书人走到一个死胡同里,喜欢跟你讲道德,讲大义。
明朝的王公贵族则被当做猪一样圈养起来。
勋贵们一代比一代腐败。
文官则因为儒家意识形态的扭曲,更不会碰这东西了。
但是,这几年张骏文的折腾,的确把北京城的风气折腾变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喜欢打猎,喜欢踢足球,喜欢打马球,下面的人为了升官发财,肯定争相参与,在皇帝面前耍脸熟。
民间有钱人看当官和贵族老爷喜欢打马球,为了攀关系,迎合权贵,自然也开始玩起来。
穷人家一看那些有钱人都玩这个,自己也琢磨起来。
就像有些买不起车的人,对车肯定是非常了解的。
如此一来,自然北京城的许多人都对马球、足球一类的热爱起来。
崇祯这一路飞奔出城,很快就到了北京大学的马球场。
倒是北京大学各学院的一些学生已经准备好了,大家都穿着劲装,头上戴着头戴,骑着马。
皇帝是红方,红娘穿着蓝色的劲装,今天,他俩是对手。
参赛的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和老师,还有一些军事学院的军官。
张骏文拉扯缰绳,对自己的队员道:“今日,我们的目标就是赢得这场比赛!但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众人高呼:“万岁!万岁!”
另一边,红娘一只手握着球杆,头巾在秋风中飘舞,英姿飒爽。
田秀英在她旁边,她俩都是蓝队。
“今日,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人知道,胜利属于我们!”
蓝队众人高呼:“必胜!必胜!”
不多时,周围就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还有战鼓声。
一瞬间,马儿嘶鸣,铁蹄踏在地面上,轰隆轰隆作响,尘埃扬起。
众人手中握着球杆,向前策马飞奔。
正在一边观看的袁可立震撼道:“陛下亲自上场了?而且女人也上场打马球?”
袁可立也是今日才到京师,到了京师,尚未见皇帝,听闻皇帝跑到北京大学来打球了,便跟了过来。
刘宗周苦笑道:“袁大人,时代变了。”
“哦?”
袁可立在天启年间辞官,后来闲在家中。
崇祯二年,被皇帝找来重新启用为登莱巡抚。
他一直在山东屯田和训练登莱边军以及海军。
倒是对京师的诸多事情不是很了解。
“看到那位两位女子了么?一位是红娘娘,一位是皇贵妃。”
袁可立惊得下巴都差点掉下来,这在以前的大明朝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
皇室后宫,都在紫禁城里待着,是不允许随便出宫的,更不可能玩如此危险的游戏,更何况还是和一群大男人一起比赛。
“这……这……”
袁可立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不过他是山东巡抚,对这些事倒是并不怎么在意,他现在比较在意的是和皇帝商议海军的事情。
这关乎到辽东目前的局势。
刘宗周又道:“女子可以上学,这是陛下说的,不仅如此,还可以做官,红娘娘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袁兄,现在各地建立的大学,皆是如此,陛下有志于恢复汉唐古风。”
袁可立道:“某也不甚了解,只知我下面那些个军官在军事学院休了半年回去的,长进的确很明显。”
“哦?”
“以前是野性太大,在军事学院读了一些书,人倒是能沉静下来。”
刘宗周沉默没有说话。
袁可立道:“孔府的事,我听说了,东南之事,我在山东也亦有耳闻,若是前些年,我是不赞成陛下如此的,必然会劝谏。”
“但是,现在,老夫却不这么想了。”
“为...“因为老夫所见所闻,新政之下,无论是新农政,还是新学,的确都有很大的收获。”
“有些话,老夫本是不便说明的。”袁可立捋了捋胡子,“但是还是要说一说,先帝时期,老夫在登莱巡抚兵马,只感觉束手束脚,有力而不得出,但这两年,老夫切身感受到了朝廷在军政上的作为。”
“老夫对陛下,是信任的。”
刘宗周更是沉默,他何曾不是?
袁可立是边疆大吏,他现在的职位虽然比不上李邦华、袁崇焕这些人,但是他的资历和过去的功勋,以及才华、能力,都是在李邦华、袁崇焕之上的。
历史上,鞑清的黑名单有两个人。
第一个是岳飞。
因为鞑清自诩女真人,宋朝时期,岳飞将女真人打得哭爹喊娘。
第二个便是袁可立。
因为天启年间,袁可立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并且用水师,收复了辽东半岛(大连那一带),与当时的关宁锦防线形成了夹击之势。
可是党争害人啊!
袁可立是张骏文心中的海军大臣不二人选,别看他现在在登莱练兵,但以后他的作用,以及在朝堂的地位,都是不可限量的。
两人正在探讨之间,一个中年人走了过来。
这中年人留着络腮胡,脸上还有一条刀疤,皮肤很粗糙,晒得黝黑黝黑的。
不过他整理得很干净,这并不是说他平时很注意,而是今天要见皇帝陛下,所以必须整理得干净一些。
“末将见过袁公。”
袁可立见到来人,微微一怔:“毛文龙!”
第612章见毛文龙
袁可立和毛文龙彼此很熟。
为什么?
原因在天启年间,袁可立是毛文龙的上司。
一般情况下,提到明末的东江镇,就会提到毛文龙。
有不少人认为东江镇是毛文龙带着人一手组建起来的。
但这种说法其实不准确。
真实的情况是,东江镇所有的战略规划,资金申请,兵额,以及武备,战术,都是袁可立一手操办的。
东江镇属于登莱巡抚管辖。
天启元年袁可立在山东以七千兵力击败了四万多悍匪,将这些悍匪收编成军。
随后,袁可立携五万兵力坐镇登莱,设立东江镇。
袁可立的战略是从山东登莱,以水师之威,收复辽东半岛,从辽东半岛进军辽东腹地的辽阳。
袁可立是朝堂上少有的实干派。
天启年间,他在登莱组建四千战船,沿海设置炮台,形成“百里棋布,鼎足传烽”的犄角之势。这大大的牵制了建奴在辽东的兵力,大大的减轻了当时关宁锦防线的压力。
当时,朝堂上的大臣们都非常讨厌毛文龙,觉得这个人太飞扬跋扈,骄躁彪悍,且喜欢杀良冒功。
但是,袁可立却认为毛文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在朝堂上力荐毛文龙。
毛文龙这才成为东江镇的主干,在袁可立的支持和统领下,在东江一带干得风生水起,颇有功劳。
而且袁可立下面还有大将沈有容和张盘,这两人海战打得非常好。
之后袁可立成为党争牺牲品,毛文龙没有人罩着了,逐渐失势,且逐渐失控。
如今下属见到老领导,两人一时间都怔住了。
袁可立和毛文龙有矛盾,那是后期的事。
当时袁可立被阉党攻击,还不被东林党待见,后来魏忠贤党政,害怕袁可立势大,便想方设法将他调回来。
后面,东林党和阉党几乎同时统计袁可立包庇杀良冒功、谎报战功的毛文龙。
袁可立知不知道毛文龙杀良冒功和谎报战功?
他当然知道!
但是他的用人态度也很明确,毛文龙有很大的缺点,但是也有很大的优点,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应当重用。
他还跟天启写过奏疏,明确表明了对毛文龙的看法。
不过这个时候,朝堂之上对边军的军粮和军饷出了大问题,贪污太严重,毛文龙三番五次催袁可立还是没有粮食。
最后,毛文龙写信狠狠怼了袁可立一顿,心灰意冷的袁可立便辞官而去。
袁可立走了,毛文龙更加无人能节制,逐渐军阀化。
这是两人的过往。
毛文龙能从皮岛回来,这是出乎袁可立意料之外的。
“袁公还是如当初那般精神抖擞!”
“老了老了。”
毛文龙犹豫了一下,道:“听闻袁公复登莱巡抚,卑职不甚欣喜。”
“恭喜毛帅册封了定北公的公爵。”
“都是承蒙陛下器重。”
一边的刘宗周却是对毛文龙没有什么好感,冷着脸,一句话也不说。
倒是毛文龙与袁可立寒暄起来,两人又回忆起当年的诸多事,一时间感慨万千,随后又长篇大论聊了起来。
直到半个小时后,皇帝的马球赛上半场结束。
蓝队领先!
“诸位不要灰心,还有下半场。”崇祯在那里说着,不过下半场他不打算参与了。
因为刚才喝水的时候,王承恩说袁可立和毛文龙都到了。
他收拾了一下,便立刻换了个地方,召见毛文龙和袁可立。
“臣参见陛下。”
崇祯走过去,一把将毛文龙搀扶起来:“毛帅终于回北京了,想死朕了!”
“承蒙陛下垂怜,臣铭感五内。”
张骏文脸上挂着笑容,但心里却是另一番的想法。
毛文龙以后都不准再碰军政了。
这家伙桀骜不驯,听调不听宣,十足的军阀头子。
这在新军政里,是要杀头抄家的。
古代的军队军阀化其实也很常见,因为缺乏专业化的思想管理。
但新军不同,新军是按照21世纪的军制标准做的。
谁都不能挟军自重,天王老子来了都不行。
“让朕看看,毛帅在辽东辛苦了,都晒黑了。”
毛文龙是第一次与崇祯见面,之前与崇祯的沟通仅限于书信往来。
印象中,小皇帝是一个很舍得的人。
不过毛文龙这种人怎么会轻易相信一个人呢?
崇祯拍了拍毛文龙的肩膀,随后将袁可立也搀扶起来。
“定北公,朕给你在北京城安排了公爵府,你稍后去看看,看是否满意,不满意就跟朕说,朕给你换。”
“臣受宠若惊,承蒙陛下圣恩,必粉身碎骨以报国恩。”
“袁公,朕单独与毛帅聊聊。”
袁可立和刘宗周纷纷退下。
毛文龙心中更是七上八下,要知道,他之前可是和皇太极有过书信的,朝中还有人弹劾他走私火器给建奴。
毛文龙是非常不愿意...他自己在皮岛继续待了一年多,扛不住了,又有皇帝的各种诱惑,这才回来了。
但他内心深处一直很担心皇帝会拿他开刀。
崇祯问道:“皮岛眼下情况如何?”
“有兵马一万,军民六万,另有五千人马随陈新甲抵达皮岛。”
“兵马一万,前年能攻下辽阳,毛帅高明。”崇祯假装赞叹道。
“都是陛下教导,臣不敢言功。”
“立了功就是立了功,朕向来赏罚分明。”
《崇祯张骏文》的这一章节介绍结束了,想要看更多优质好看的小说推荐就上本网站。